气象服务服务国计民生成效更加显着

日期:2025-10-13 09:01 浏览: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在10月11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十四五”期间气象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情况。 气象科技迈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步伐 “我们构建了变革气象科技的国家新体系,着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发现卫星卫星、北斗声音、雷达时代等装备和技术实现了自力更生、自力更生的高水平。”目前,“风雷”、“风清”、“风顺”、“风雨”天气预报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涌现出海洋航行、全球碳起源、监测验证等多项创新技术成果。 是其中,风云卫星不仅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实时观测数据,还为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毕国贵表示,“十四五”期间接入风云卫星应用服务平台的国家和地区数量增长了107%,风云卫星国际防灾减灾应急卫星国际防灾减灾应急支持机制注册国家约37个,一旦有紧急需求,将对其进行督促、观测、服务。 请求增加了 266%。 “ “十四五”期间,主要天气预报技术取得了哪些突破?国家气象中心主任金荣华表示:“‘十四五’期间,我们建立了独立的气象站。全面和区域技术预报数量得到控制,评估精度不断提高。 今年7月26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气象局发布了中国国家预警“妈祖”方案。该计划一经推出,迅速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共鸣。 “‘妈祖’方案的提出,标志着我国从全球气象管理的积极参与者转变为重要议程的贡献者和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展现了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务实行动和强大妖力。”陈振林说。 时间预测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 气象与生存、生产发展、繁荣和生态有关。气象学与水利、自然资源等相结合各部门共同制作发布洪水、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强化灾害预警直达原住民的“呼唤响应”机制,形成灾害闭环、减灾减灾。 “十四五”期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平均下降0.12个百分点。全国人工改善雨雪作业增加降雨量约1677亿吨,避免人工防治作业减少经济损失约603亿元。 农业是与天气、气候密切相关的领域之一。农业气象服务如何助力“知天气、决策”? “在减少伤害方面,气象部门协同农业农村部门做好气象风险预警工作并提醒,并不断完善全球粮食安全风险气象预警监测体系。 ”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减灾服务司司长王亚伟进一步介绍,“我们还提升了种子服务中心的气象服务能力,对大豆等农产品进行了气候质量检验。同时,积极开展农业保险和气象保险服务,增强气候稳定和农业风险转移能力。 “ 在交通保障领域,针对低空经济的旺盛需求,气象部门加快低空经济气象服务技术变革,为各类低空经济形势提供精准的田间空气、能见度等气象服务,保障低高度飞机(例如货车)的安全操作。各省(区、市)气象部门因地制宜开展气象经济支持试点。 “比如,上海建成了‘陆家嘴、一江两岸’令人惊叹的传感气象观测网络;成都、南昌率先建立了‘产学研用’体系,深度融入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 气象数据潜力加速释放 “十四五”期间,气象服务升级有哪些,避免气象部门“公共化”? “天气预报的内容从天气现象、温度、风等简单元素拓展,数字气象服务融入‘城市大脑’,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和安全施工运营“一网统管”。”金荣华说。 发布会上,陈振林给出了以下数据:“无缝、全覆盖”的智能数字系统预报,可以提前3至7天预测区域性暴雨、高温、寒潮过程,提前预测15天周期的基本过程,提前6个月预测全球气候一年的第五个产品。 “预测服务时代有力支持各级党政委决策部署和相关部门、行业高质量发展。”陈振林介绍。 “十四五”期间,气象数据潜力加速释放,气象数字基础趋于稳定。据悉,气象部门近期已向全社会共享12类100余种气象数据产品,其中包括精细化情报igent网格林业产品,服务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全国21个行业的近130万用户。还首次发布并分享了176年历史的全球气候数据和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空间分辨率为10公里。 王亚伟宣布,未来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气象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探索推进基于气象的国土系统数据建设,拓展融合应用场景,满足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智慧农业服务等需求,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记者 崔兴义) (编者:赵竹清、卢茜)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知道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